《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
首部探清二十四节气诞生地的“答案之书”
文 欧阳文权
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中,二十四节气作为闪耀的文化瑰宝,于 2016 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了全球对其起源与发展的关注。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时间认知体系,究竟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何处?又有着怎样确凿可信的依据?
近日,由二十四节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河南大学高级研究员吕宏军历时八载精心撰写,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书中以详实的考证与严谨的论述,揭开了二十四节气诞生的神秘面纱,明确指出黄河中下游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孕育这一伟大时间体系的必要条件。
纵观目前市面上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众多读物,大多侧重于其实践应用层面的内容。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在每个节气里适合开展的农事活动、生活习俗,如立春播种、冬至进补等,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实用指导。然而,这些读物往往未能深入探究二十四节气背后的形成机制与理论根源,使得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相比之下,《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一书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堪称二十四节气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作者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首次从气候、人文、地理、天文、农业、科技和人口等七大维度,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因素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
一直致力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传承及理论研究已40余载的吕宏军先生,在其著作《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一书中指出,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黄河流域气候特征进行细致观察、系统总结的智慧结晶。从黄河两岸的春耕秋收,到中原大地的寒来暑往,先民们敏锐捕捉到气候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将其凝练为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时间指南。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对特定气候特征的高度概括;每一条节气谚语,都是对气候规律的生动诠释。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北到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的三亚,受纬度、地理位置、地形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6个气候带区,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吕宏军先生通过大量的气象资料数据分析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虽然由于纬度、地形、地貌的差异,在这一区域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是一致的,农作物的生长也大体相近。
中原地区气候具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梯次变化的过渡性特征,其最显著的景象就是四季分明。《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一书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诞生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实际上就是古代所称的大中原地区,也即广义的中原地区。而狭义上一般把以河南为中心的地区称为中原。
二十四节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对季节更迭、气候变化、物候转换等自然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总结。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将这些自然变化巧妙融入时间体系,形成了一套科学且实用的节气划分方法。黄河中下游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气候特征鲜明而独特,四季交替井然有序 —— 春日暖阳和煦,大地复苏;夏季酷暑炎热,万物繁茂;秋高气爽宜人,硕果累累;冬寒凛冽刺骨,银装素裹。这四个季节的时长大致均衡,使得气候的变化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与规律性。
作为中华文明最璀璨的结晶之一,二十四节气的诞生绝非偶然 —— 它既是先民观测星象、顺应天时的智慧结晶,更是在厚重历史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独特文明硕果。从甲骨文里的天象记载,到《诗经》中的物候描述,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辨到民间世代相传的农谚歌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提供了丰沃的人文滋养,使其成为连接天地人伦、贯通古今文明的文化纽带。
《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一书经过大量史料考证,在古代,黄河中下游的嵩山和洛阳本是一个地区,嵩洛地区实际就是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区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河与洛水交汇处为中心的地区,范围大致从三门峡以东到荥阳西的黄河南岸,具体指洛阳地区的洛水、伊水及颍河上游的嵩山地区。河洛文化的精神和形式以河图洛书为标志,《尚书》《易经》《论语》《竹书纪年》《礼记》等对河图洛书均有记载。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嵩山位居中华五岳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形成中心,踞今约5000年前,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并活动于此。嵩山的各类神话传说、文物史迹、古代建筑、艺术作品,在历史上具有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意义,凝聚着东方文明传统的核心理念和突出成就,使得嵩山如同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成为华夏文明的初源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
夏朝是史册所记载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创始者为大禹。大禹的建都之地就是黄河中下游以河洛为中心的嵩洛地区。其中,禹都阳城史册记载的最为详尽而繁多。《史记·夏本纪》《孟子·万章书》《汉书·地理志》等史册均由关于夏代建都于嵩山脚下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记述。
嵩山地区是古代之“中国”。公元前11世纪,周公在嵩山阳城“测景”“以求地中”,“宅兹中国”成为“中国”一词始于嵩山最有力的证据,最终扩展成为国家名称沿用至今。依托于“天地之中”的文化磁性,使得嵩山成为夏、商、周等13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和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精神圣山,故《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
中原地区之所以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主要与这里发达的农耕文明不无关系。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对我国以农为主的农耕国家的农业生产兴旺与连续起到了重大作用。
2000多年来,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嵩洛地区成为中国天文观测的中心。据《周礼》记载,周公在营建东都洛阳时,曾在阳城测日影定“地中”。 阳城即今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告成。
作为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在周公测影台北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即元代观星台。经过多年的观测推算,郭守敬在此终于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一直沿用了360多年。这部历法相对于现代科技推算出的太阳运行周期仅仅相差26秒,比欧洲领先了300多年。《授时历》与《太阳历》《三统历》《四分历》《纪元历》等众多史料证明,在古代,中国的历法大多以中原的“地中”为观测点而制定。
黄河中下游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嵩洛区域,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老的天文历法、农耕文明、民俗传统在这里交汇融合。基于此,《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一书断定,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中下游以河洛为中心的嵩洛地区,与这里厚重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二十四节气·黄河文明的杰作》一书,不仅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且深刻探讨二十四节气理论内涵的专业理论著作,更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人们深入理解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权威解读。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上传者: 中新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